浪花与代码:“深海智航”少年团,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海面上
西安,2025 年 6 月 22 日电——一年前,“深海智航”还只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里一个跨专业兴趣小组;今天,他们带着“海卫·天瞳”系统站上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的舞台。对这支平均年龄不到 22 岁的队伍而言,技术突破固然重要,更珍贵的是在项目攻关中收获的快速成长与团队淬炼。
项目伊始,成员们需要在三十天内把四万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压缩成一张总架构图。如何把复杂的 5G-A 通感机制、神经网络导航备份和多基探测雷达融合为一套逻辑自洽的系统?大家把寝室当作“短跑实验室”,白天各自上课,晚上在白板前争论到凌晨。计算机专业的郑旭把“共享密钥分层组网”写成了四十页协议草案,又亲手删到不足十五页;电子信息方向的刘晅润第一次把通信链路仿真做到凌晨三点,突然发现参数全部归零,只能硬着头皮从头重跑。那一夜,他在朋友圈写下:“失败只是坏掉的脚本;团队还在,项目就能重启。”
真正的里程碑出现在第一次海面测试。六月盛夏,秦岭山风把近海信道衰落推到极端,首轮飞行不到五分钟链路即告中断。眼看无人机即将失联,郑旭和吴天生迅速改写了端侧判决阈值,硬是让系统在最后一秒切回地磁-惯导模式。无人机安全返航的那一瞬,全队成员在岸边抱成一团——那是他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算法护航生命”的重量。
导师刘公绪教授常用一句话勉励大家:“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海面上。”过去一年,团队成员累计阅读英文文献超三十万字,调试代码十万行,野外测试飞行二百余架次,为保护蔚蓝国土贡献了青年学子的专业力量。项目推进期间,八名核心成员在各自方向都取得了突破。
展望未来,“深海智航”团队计划将研发日志和实验数据开源,供更多学生团队学习借鉴;同时继续深耕 5G-A 通感与端侧智能算法,以期在毕业前完成对“海卫·天瞳”的小批量工程化迭代。正如团队口号所言:“深海虽远,少年可达。”这群年轻人相信,个人成长与技术理想相辅相成,他们在蓝色国土守护的实践中找到了科研的意义,也看到了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更大舞台。
- 上一篇:一杯好茶入长安,兵立王再下一城——西安双店同开续写茶饮扩张传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