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眉县神仙娃真面目
发布时间:2020-08-31 13:52编辑:青云来源:陕西经济网
继神医胡万林坐镇太乙宫之后,眉县横渠镇又蹦出一个神仙娃。 在当地?无论是说地母娘娘还是神仙娃,几乎无人不知这两种称谓所指的是同一个人秦东奎。找他看事﹖被打问者眼里的...
继“神医”胡万林坐镇太乙宫之后,眉县横渠镇又蹦出一个“神仙娃”。
在当地?无论是说“地母娘娘”还是“神仙娃”,几乎无人不知这两种称谓所指的是同一个人——秦东奎。“找他看事﹖”被打问者眼里的一丝会意之色,更教人先行领略到这位被人说得神乎其神的转世“地母娘娘”的名声。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不管来者为何事登门,无须张口,只要点燃三炷香,守坐一旁的“神仙娃”,自可依焚香的烟气形状说出来者身世,更可以为之预测未来。
往来频繁的善男信女,为上述说词作了清晰注脚。5月2日和8日,连续两个双休日,记者两赴距西安150公里外的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孙家塬村,探查这位在宝鸡、西安等地颇富盛名的“神仙娃”真面目。
5月2日,阴雨,周日。记者一大早就来到“神仙娃”所在地——眉县横渠镇孙家塬村四组,紧邻渭河的村道边占地近2亩(当地村民说)的秦东奎宅院呈现眼前。
朱红色的院门虚掩着,门前2米宽的巷道上,无规则的停放着5辆大小不一的车子。
听见响动,门里探出一张年轻的面孔,“怎么又带人来﹖”个头不高的年轻人向搭载记者的“蹦的”司机发难。“今天奎娃有事,改天再来吧。”小伙阴着脸压低嗓音。“这是师傅?当地村民一般这样称呼秦东奎 的同学,现在是他的助手,主要是接听手机和贴身照料他的生活等。”窦姓司机悄语。
弯腰跨过只开一道边门的院门,映入眼帘是一个偌大的院子,靠近院门的一侧贴墙摆放着五六个商用柜台,里面错落有致的摆放着黄表纸、经书和香火等,从中不难判断院落主人的身份。“天气晴好时,柜台下是一字排开的小凳子,来人都是在这里落座等候师傅看事。”窦说,原本院子中央还有一口盛满沙土的大锅,中间放置有香炉,专门供来者焚香祈祷。
许是阴雨天气,记者并没有遇到派发号牌的管事人,跟随着年轻男子直直进了房间,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并没有开灯,光亮主要凭借“神仙娃”身旁地母神像的电烛火。20多平方米的门厅内,密密匝匝站了有20余人。
面孔白皙饱满的秦东奎,落座在地母神像前一只高靠背木椅上,双腿轻巧地交叠,一身休闲衣裤,配上锃亮的皮鞋,与平时所见时髦青年别无二致。
“神仙娃”操持此事显然已有时日,这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特别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谁先来﹖来,先烧三炷香。”秦东奎话音未落,记者身边的中年男子应声走到近前,点燃三炷香,毕恭毕敬地插进神像前的香炉里,然后跪在秦东奎脚下两米外的蒲团上。
目睹“神仙娃”坐诊
“我从西安来,听甘肃朋友说师傅看事准,专门来请教。”“你的事情好着呢,不用担心,去年是有些小麻烦,现在已经过去了。”闻听此言,中年男子点头称是,并虔诚的递上20元香火钱。
另一位20多岁的男子问自己的婚姻。“神仙娃”接住话说,第一个婚姻没成,人走了是不﹖男子点头。“像你这样怎么能成,一天换个女娃睡,你把自己耽搁了,也把人家害了。你身边就有个好女娃,对你也不错,好好谈吧。”男子问,与这个女孩能否谈成,“神仙娃”说,你都在一起睡着,还问我能不能成?羞得男子手机响了也不敢接。
“这婚事能成,最好‘十一’就把事情办了。还有事没有﹖”男子忙摇头,拜过后给桌上搁下20元钱离去。还有一对中年夫妇求问子女考学,“娃很聪明,老大是不是老实些,平时话少,学习很用功,就是成绩不很理想,老二很聪明,但好动,不够专心,不过不用担心,两娃都还好学,考学不用多想。”
接着又一女子走上前,说近来总感到自己心里惶惶的,求问原因。“神仙娃”说,家里老人身体不好,你心里犯愁哩。不要光想,要做,现在尽孝总比日后烧纸强,老人想吃什么就多买些,该到医院看病就到医院看。末了说,实在睡不着买些安神胶囊吃,会有用的。
熟知内情的人士告知,上门求问者不外乎婚姻、病患、运途、学业、子女等内容,其中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以往求问大多有固定程序,来人先要在院里领取号牌,然后由发号的周至县老者派发祷文,内容大致是学、运、病三份,这需要善男信女缴纳至少30元钱费用。”他说,接下来,会有专人站在门厅外喊号,有点像医院里看病挂号。凡是被叫到号者,才有机会从拥挤的人群中挤出,跪在坐东朝西的地母神像前,面见求问“神仙娃”。
“在家‘坐诊’只是奎娃生活的一个小部分,他的交际很广,平时大多时间是在外面,听说是给有头脸的人看事。”知情者的描述“不幸”言中。5月8日上午10时,依照秦东奎“坐诊”惯例,记者再度来到横渠镇,意欲更近距离接近这位年轻神汉。“回吧,奎娃在外张罗钱呢,没在。”在孙塬村口等候载客的窦姓“蹦的”司机隔着一条马路喊道。
“昨天晚间,就有宝鸡香客来找他,结果也是白跑一趟。”窦说,最近奎娃很忙,往返于西安、宝鸡两地,想让以往寻他问事的大老板捐些钱为患病青年治病,一般人很难凑上见面机会。果然,秦东奎宅院大门紧闭,任凭敲打无人回应。同村一位妇女告诉记者,门上有他的手机号码,有事情可与他本人直接联系。
记者随后以香客身份,在镇上一处公话亭拨通秦东奎136091797××手机,半分钟后,对方在嘈杂的环境下答话说,他正在外面忙,今天无法回来,并说最近没有空闲,恢复周六、日“坐诊”至少还要1个月以后。
问事先得“挂号”
被当地村民称作“神仙娃”的秦东奎,是横渠镇孙塬村四组村民,生于1981年,今年23岁。
熟知他的村民说,奎娃小时和同龄人没有分别,只是读小学后,总被老师认为心不在焉,学习吃力。等他读到三年级时干脆辍学在家,虽然书读得少,但人却聪明异常,九岁时,就能帮人“拍病”,邻近村子上年纪的老人有个腰酸腿疼四处求医不见好转的顽症,让他一拍,竟然能够行动自如。自此,找他的人渐多起来,“神仙娃”的名声也就越传越广,先是在镇上,而后又发展到相邻的周至县。不过,自从秦东奎对外宣称他是“地母娘娘”转世后,似乎很顾忌别人找他瞧病。横渠镇一位郭姓男子对记者说,找奎娃问事,千万不要说是算命,就说是来问事,请他看看。
操持载客营生已有4年时间的“蹦的”司机张光晓,很羡慕“神仙娃”的本事,“他一天挣得钱抵得过自己一年的收入。就连他的院房也是还愿的香客自发捐赠的,少说也得3万多元。”
他说,“神仙娃”最早是在周至县开店问事,去年非典后,师傅就定下每周六、日在家“坐诊”。只要他在,每天来的人最少都有上百人,一天挣几千元轻轻松松,遇上初一、十五这样的大日子,来的人就不断往院子里涌,收入也就更多。“今年过年期间,香客在两千人以上,停在院门外的各式车辆将巷道和村路堵得严严实实,想进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时时炸响的鞭炮声引得镇上许多人都来看热闹。”
在张光晓眼里,他开“蹦的”的收入二分之一与师傅有关。“驾车前来问事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会乘坐当地的‘蹦的’,一趟四五元钱,算起来也不少。其实镇上现有的七八十辆‘蹦的’中,都或多或少载过香客。”在横渠镇开餐馆的一位老板坦言,奎娃起事前后也就4年左右,具体也说不清是因为什么一下引起这样多信奉者,而且都很虔诚。这位老板列举说,上门求问的人不只是西安、宝鸡,还有来自外省的人,特别是甘肃等地。很多人因为路远,周五晚上就到了镇上,随便找个地方落脚,第二天起大早上门求教。在他的记忆里,对一个来自西安某大学的年轻女孩印象尤为深刻,“20多岁的女孩先后在餐馆里吃过三四次饭,最后几近成了熟人。她刚来时神情恍惚,开口就打听‘神仙娃’,前后大约有1个多月时间,再见到她说是来还愿的,说是‘神仙娃’让她和男友最终走进了婚姻。”
在横渠镇,类似这样的说辞,其实很多。甚至还有更神的传说。路边修车铺的一位伙计说,“神仙娃”的眼睛很亮,有什么事情不用说,他随口能给你说出来。前些日子,镇上两位教师一道来求拜,路上买了些礼物,可能是想到与身份不符,两人将礼物放在大路边,这个小动作居然瞒不过“神仙娃”。他玩笑说,“你们宁可把礼物放在路边让人捡走,也不送给我。”
“神仙娃”的身世
“眉县横渠镇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张载生活、讲学、著书立说所在。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响亮口号,去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同样引用这句话作为结束语。遗憾的是,这座20世纪70年代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在当地村民眼中仅仅是一座庙。这还不算,就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镇,竟然出现大搞封建迷信的事情,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谙熟横渠镇历史的王姓老人一席话,在记者进一步探访中得到印证。
张载祠文管所距孙塬村口不足五百米远,可是透过敞开的山门,清晰毕显的是如同这骤降的气温一样,掩饰不住的凄凉。除过值班的工作人员,这里很少有人来。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在今年初,秦东奎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将他的“东奎慈善堂”搬进张载祠,大概是要借助他的名声和人气,来聚合这座清冷的先哲遗址。
接待记者的张载祠文管所工作人员坦言,文管所的确需要聚合人气,扩大宣传,让更多人熟知这位理学创始人,只是让这种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民间文化进入,结果和设想肯定会偏离。最终,文管所放弃了已经形成文字的合作协议。
采访中,认为秦东奎“问事”损害文化名镇的说法,也不在少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直言,“我从来都不相信,他能凭借焚香的烟气形状给人看事,顶多他也就是第六感较常人敏感些。”“啥转世,就是搞人钱呢。”另一位经营门店的老板说。
郭先生认为,“神仙娃”现象在横渠镇之所以会存在,和有些人看到这种迷信活动带来的实惠不无关联。此前,甚至有人提出要以此来发展当地旅游经济,这从秦东奎决意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载祠图求发展可以看出。
记者在秦东奎宅院门庭留意到,地母神像一侧显眼位置上,豁然摆着一面大镜子,上书:“赠秦东奎捐资助学某某政府”字样。横渠镇街道上随风飘扬的黄色横幅上,清晰写明,伸援手救治患病青年,落款则是某村委会和秦东奎。
在当地?无论是说“地母娘娘”还是“神仙娃”,几乎无人不知这两种称谓所指的是同一个人——秦东奎。“找他看事﹖”被打问者眼里的一丝会意之色,更教人先行领略到这位被人说得神乎其神的转世“地母娘娘”的名声。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不管来者为何事登门,无须张口,只要点燃三炷香,守坐一旁的“神仙娃”,自可依焚香的烟气形状说出来者身世,更可以为之预测未来。
往来频繁的善男信女,为上述说词作了清晰注脚。5月2日和8日,连续两个双休日,记者两赴距西安150公里外的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孙家塬村,探查这位在宝鸡、西安等地颇富盛名的“神仙娃”真面目。
5月2日,阴雨,周日。记者一大早就来到“神仙娃”所在地——眉县横渠镇孙家塬村四组,紧邻渭河的村道边占地近2亩(当地村民说)的秦东奎宅院呈现眼前。
朱红色的院门虚掩着,门前2米宽的巷道上,无规则的停放着5辆大小不一的车子。
听见响动,门里探出一张年轻的面孔,“怎么又带人来﹖”个头不高的年轻人向搭载记者的“蹦的”司机发难。“今天奎娃有事,改天再来吧。”小伙阴着脸压低嗓音。“这是师傅?当地村民一般这样称呼秦东奎 的同学,现在是他的助手,主要是接听手机和贴身照料他的生活等。”窦姓司机悄语。
弯腰跨过只开一道边门的院门,映入眼帘是一个偌大的院子,靠近院门的一侧贴墙摆放着五六个商用柜台,里面错落有致的摆放着黄表纸、经书和香火等,从中不难判断院落主人的身份。“天气晴好时,柜台下是一字排开的小凳子,来人都是在这里落座等候师傅看事。”窦说,原本院子中央还有一口盛满沙土的大锅,中间放置有香炉,专门供来者焚香祈祷。
许是阴雨天气,记者并没有遇到派发号牌的管事人,跟随着年轻男子直直进了房间,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并没有开灯,光亮主要凭借“神仙娃”身旁地母神像的电烛火。20多平方米的门厅内,密密匝匝站了有20余人。
面孔白皙饱满的秦东奎,落座在地母神像前一只高靠背木椅上,双腿轻巧地交叠,一身休闲衣裤,配上锃亮的皮鞋,与平时所见时髦青年别无二致。
“神仙娃”操持此事显然已有时日,这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特别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谁先来﹖来,先烧三炷香。”秦东奎话音未落,记者身边的中年男子应声走到近前,点燃三炷香,毕恭毕敬地插进神像前的香炉里,然后跪在秦东奎脚下两米外的蒲团上。
目睹“神仙娃”坐诊
“我从西安来,听甘肃朋友说师傅看事准,专门来请教。”“你的事情好着呢,不用担心,去年是有些小麻烦,现在已经过去了。”闻听此言,中年男子点头称是,并虔诚的递上20元香火钱。
另一位20多岁的男子问自己的婚姻。“神仙娃”接住话说,第一个婚姻没成,人走了是不﹖男子点头。“像你这样怎么能成,一天换个女娃睡,你把自己耽搁了,也把人家害了。你身边就有个好女娃,对你也不错,好好谈吧。”男子问,与这个女孩能否谈成,“神仙娃”说,你都在一起睡着,还问我能不能成?羞得男子手机响了也不敢接。
“这婚事能成,最好‘十一’就把事情办了。还有事没有﹖”男子忙摇头,拜过后给桌上搁下20元钱离去。还有一对中年夫妇求问子女考学,“娃很聪明,老大是不是老实些,平时话少,学习很用功,就是成绩不很理想,老二很聪明,但好动,不够专心,不过不用担心,两娃都还好学,考学不用多想。”
接着又一女子走上前,说近来总感到自己心里惶惶的,求问原因。“神仙娃”说,家里老人身体不好,你心里犯愁哩。不要光想,要做,现在尽孝总比日后烧纸强,老人想吃什么就多买些,该到医院看病就到医院看。末了说,实在睡不着买些安神胶囊吃,会有用的。
熟知内情的人士告知,上门求问者不外乎婚姻、病患、运途、学业、子女等内容,其中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以往求问大多有固定程序,来人先要在院里领取号牌,然后由发号的周至县老者派发祷文,内容大致是学、运、病三份,这需要善男信女缴纳至少30元钱费用。”他说,接下来,会有专人站在门厅外喊号,有点像医院里看病挂号。凡是被叫到号者,才有机会从拥挤的人群中挤出,跪在坐东朝西的地母神像前,面见求问“神仙娃”。
“在家‘坐诊’只是奎娃生活的一个小部分,他的交际很广,平时大多时间是在外面,听说是给有头脸的人看事。”知情者的描述“不幸”言中。5月8日上午10时,依照秦东奎“坐诊”惯例,记者再度来到横渠镇,意欲更近距离接近这位年轻神汉。“回吧,奎娃在外张罗钱呢,没在。”在孙塬村口等候载客的窦姓“蹦的”司机隔着一条马路喊道。
“昨天晚间,就有宝鸡香客来找他,结果也是白跑一趟。”窦说,最近奎娃很忙,往返于西安、宝鸡两地,想让以往寻他问事的大老板捐些钱为患病青年治病,一般人很难凑上见面机会。果然,秦东奎宅院大门紧闭,任凭敲打无人回应。同村一位妇女告诉记者,门上有他的手机号码,有事情可与他本人直接联系。
记者随后以香客身份,在镇上一处公话亭拨通秦东奎136091797××手机,半分钟后,对方在嘈杂的环境下答话说,他正在外面忙,今天无法回来,并说最近没有空闲,恢复周六、日“坐诊”至少还要1个月以后。
问事先得“挂号”
被当地村民称作“神仙娃”的秦东奎,是横渠镇孙塬村四组村民,生于1981年,今年23岁。
熟知他的村民说,奎娃小时和同龄人没有分别,只是读小学后,总被老师认为心不在焉,学习吃力。等他读到三年级时干脆辍学在家,虽然书读得少,但人却聪明异常,九岁时,就能帮人“拍病”,邻近村子上年纪的老人有个腰酸腿疼四处求医不见好转的顽症,让他一拍,竟然能够行动自如。自此,找他的人渐多起来,“神仙娃”的名声也就越传越广,先是在镇上,而后又发展到相邻的周至县。不过,自从秦东奎对外宣称他是“地母娘娘”转世后,似乎很顾忌别人找他瞧病。横渠镇一位郭姓男子对记者说,找奎娃问事,千万不要说是算命,就说是来问事,请他看看。
操持载客营生已有4年时间的“蹦的”司机张光晓,很羡慕“神仙娃”的本事,“他一天挣得钱抵得过自己一年的收入。就连他的院房也是还愿的香客自发捐赠的,少说也得3万多元。”
他说,“神仙娃”最早是在周至县开店问事,去年非典后,师傅就定下每周六、日在家“坐诊”。只要他在,每天来的人最少都有上百人,一天挣几千元轻轻松松,遇上初一、十五这样的大日子,来的人就不断往院子里涌,收入也就更多。“今年过年期间,香客在两千人以上,停在院门外的各式车辆将巷道和村路堵得严严实实,想进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时时炸响的鞭炮声引得镇上许多人都来看热闹。”
在张光晓眼里,他开“蹦的”的收入二分之一与师傅有关。“驾车前来问事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会乘坐当地的‘蹦的’,一趟四五元钱,算起来也不少。其实镇上现有的七八十辆‘蹦的’中,都或多或少载过香客。”在横渠镇开餐馆的一位老板坦言,奎娃起事前后也就4年左右,具体也说不清是因为什么一下引起这样多信奉者,而且都很虔诚。这位老板列举说,上门求问的人不只是西安、宝鸡,还有来自外省的人,特别是甘肃等地。很多人因为路远,周五晚上就到了镇上,随便找个地方落脚,第二天起大早上门求教。在他的记忆里,对一个来自西安某大学的年轻女孩印象尤为深刻,“20多岁的女孩先后在餐馆里吃过三四次饭,最后几近成了熟人。她刚来时神情恍惚,开口就打听‘神仙娃’,前后大约有1个多月时间,再见到她说是来还愿的,说是‘神仙娃’让她和男友最终走进了婚姻。”
在横渠镇,类似这样的说辞,其实很多。甚至还有更神的传说。路边修车铺的一位伙计说,“神仙娃”的眼睛很亮,有什么事情不用说,他随口能给你说出来。前些日子,镇上两位教师一道来求拜,路上买了些礼物,可能是想到与身份不符,两人将礼物放在大路边,这个小动作居然瞒不过“神仙娃”。他玩笑说,“你们宁可把礼物放在路边让人捡走,也不送给我。”
“神仙娃”的身世
“眉县横渠镇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张载生活、讲学、著书立说所在。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响亮口号,去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同样引用这句话作为结束语。遗憾的是,这座20世纪70年代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在当地村民眼中仅仅是一座庙。这还不算,就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镇,竟然出现大搞封建迷信的事情,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谙熟横渠镇历史的王姓老人一席话,在记者进一步探访中得到印证。
张载祠文管所距孙塬村口不足五百米远,可是透过敞开的山门,清晰毕显的是如同这骤降的气温一样,掩饰不住的凄凉。除过值班的工作人员,这里很少有人来。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在今年初,秦东奎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将他的“东奎慈善堂”搬进张载祠,大概是要借助他的名声和人气,来聚合这座清冷的先哲遗址。
接待记者的张载祠文管所工作人员坦言,文管所的确需要聚合人气,扩大宣传,让更多人熟知这位理学创始人,只是让这种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民间文化进入,结果和设想肯定会偏离。最终,文管所放弃了已经形成文字的合作协议。
采访中,认为秦东奎“问事”损害文化名镇的说法,也不在少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直言,“我从来都不相信,他能凭借焚香的烟气形状给人看事,顶多他也就是第六感较常人敏感些。”“啥转世,就是搞人钱呢。”另一位经营门店的老板说。
郭先生认为,“神仙娃”现象在横渠镇之所以会存在,和有些人看到这种迷信活动带来的实惠不无关联。此前,甚至有人提出要以此来发展当地旅游经济,这从秦东奎决意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载祠图求发展可以看出。
记者在秦东奎宅院门庭留意到,地母神像一侧显眼位置上,豁然摆着一面大镜子,上书:“赠秦东奎捐资助学某某政府”字样。横渠镇街道上随风飘扬的黄色横幅上,清晰写明,伸援手救治患病青年,落款则是某村委会和秦东奎。
- 上一篇:中国银联诗歌POS机公益行动 再次“让山里孩子才华被看见”
- 下一篇:没有了